旺報【龐建國】
張志軍,第一位來到台灣的大陸國台辦主任,會在台灣表達什麼樣的言語,留下什麼樣的身影,形成何種觀感,帶來何種影響?不僅台灣各界睜大了眼睛在看,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相當關注。
張志軍是1953年生,江蘇南通人,中學時代碰上了文化大革命,1969年加入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。巧合的是,與他同年生的王毅,同在1969年成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;而長他們12歲的陳雲林,那個時候正在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工作。
1971年張志軍進了北京大學,1973年去英國留學,1975年進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。此後,除了1996年到97年期間到地方歷練,任山東淄博市委副書記之外,都在外交體系工作,直到去年3月接手國台辦主任。相較於王毅在外交體系的經歷是以日本和亞洲為主,張志軍的職業生涯則接觸美國和歐洲較多。
由於和王毅一樣是從外交體系轉任,台灣方面對於張志軍的認識,是從他去年3月17日接掌國台辦之後開始。他的人格特質和處事態度,只能從這些日子以來比較公開的一些活動和言談來觀察。
張志軍擔任國台辦主任之後,第一次和較多台灣人士接觸的場合,是去年3月22日在福建平潭召開的兩岸關係研討會。當時與會的台灣專家學者對他的印象是,除了外交人員常見的溫文儒雅、彬彬有禮之外,他也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隨和親切,沒有什麼架子。
張志軍的隨和親切以及對新工作的認知,進一步表現在4月初舉行的「博鰲論壇」上。當時他對媒體表示,「常有朋友問我,工作崗位由外轉內是什麼感覺,我開玩笑說,這種感覺就是現在講話不用翻譯,宴請不用刀叉,相見可以攀老鄉,一句話,一家人的感覺真好。」無論是否刻意示好,這句「一家人的感覺真好」,一方面呼應了大陸方面「兩岸一家親」的訴求,同時,也相當程度顯示了他處理兩岸事務的基本態度。
經過一年多的觀察,台灣媒體人士對於張志軍的看法是,他的作風低調平實,堅持「有調查,才有發言權」,所以,常常跑基層,和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士接觸。包括到各地方參訪台資企業,當面與台商溝通,直接聽取建議;親赴台灣媒體記者在北京的駐地探視,瞭解台灣媒體的駐點情形,以掌握兩岸媒體互設採訪機構的議題等等。
除了和台商、台媒互動之外,張志軍也是和綠營人士有較多接觸的國台辦主任。儘管在民進黨尚未放棄台獨立場或凍結「台獨黨綱」的情況下,中共和民進黨之間的交流不會開啟,但是,張志軍對個別民進黨政治人物採取了彈性務實的理處方式,分別於去年7月在深圳會見了謝長廷,8月在天津會見了陳菊,為他這次來訪和陳菊會面做了鋪陳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以來,張志軍已經會見了好幾波國際人士,包括美國副國務卿、英國駐華大使、澳洲駐華大使、英國保守黨中國小組代表團、印度新任駐華大使和德國副總理,這是否意味著大陸方面會將兩岸事務和國際事務做一定程度的連結,從更宏觀的視野來處理兩岸的問題?這需要留心觀察。
我們相信,在太陽花學運餘波盪漾之際來訪,張志軍此行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,要聽聽不同的聲音,乃至於面對抗議場面,他會如何因應?讓我們拭目以待。(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)
分類:地方
報導者:龐建國
媒體:旺報
日期:2014-06-22T21:50:40Z
- Jun 25 Wed 2014 19:56
[張志軍] 張志軍喜與基層直接溝通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