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的「箭毒蛙」,以擁有鮮豔色彩聞名。臺北市立動物園在2014年底,從日本北海道動物園,引進黃帶、迷彩及金色3種箭毒蛙,現在先後進入成熟期,開始配對繁殖,迷彩與黃帶箭毒蛙都成功繁殖上岸,而金色箭毒蛙也接踵進行繁殖行為,有了產卵的好消息。(林麗玉報導)
臺北市立動物園表示,這幾年來,熱帶雨林持續因人為活動的破壞,快速消逝,讓原本棲息於雨林生態系中的物種,都面臨存續壓力,加上蛙壺菌等致死的傳染性疫病,許多兩棲類的野生族群顯得岌岌可危,身披鮮艷色彩的箭毒蛙更是首當其衝,例如金色箭毒蛙在自然生態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,即已被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。
而相較於黃帶箭毒蛙與迷彩箭毒蛙,金色箭毒蛙是三者中相對較活潑的品種,也比較不怕生;反觀迷彩箭毒蛙,只要周圍稍有動靜就害羞地躲進飼育箱的草叢堆隱身起來。
而這三種箭毒蛙中,金色箭毒蛙是毒性最劇烈的一種。箭毒蛙的毒素來源並非本身所製造,而是來自所吃下的獵物(蜘蛛、螞蟻或鱗翅目幼蟲等小型昆蟲)轉換而成,由於動物園主要以果蠅來餵食箭毒蛙,因此動物園的箭毒蛙是沒有毒性的。
為了讓箭毒蛙順利繁殖,飼育箱的溫度與乾溼度調節皆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,利用上午攝氏26度與晚上22度的溫差,以及模擬乾、雨季的灑水動作,乾季一天兩次,一次兩分鐘,雨季一天四次,一次五分鐘來進行刺激繁殖。若達到足夠刺激,箭毒蛙平均一年繁殖3、4次一次能產下6∼10顆卵。(照片由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)
分類:寵物
報導者:
媒體:中廣新聞網
日期:2016-11-04T09:32:37Z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