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編譯林翠儀/綜合報導〕位於愛知縣的日本生理學研究所,最近在美國「神經科學雜誌」(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)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:利用人工迴路(bypass)繞過受損脊髓的「人工神經連結」技術,可控制原本癱瘓的下肢恢復自主活動。
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西村幸男指出,負責傳遞大腦指令的脊髓一旦受損,將無法連結腰部附近的行走中樞,經常導致行走障礙或下半身麻痺等問題。去年4月,研究小組以猴子進行實驗,在頸部附近受損的脊髓植入電極迴路,以連結大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。經過人工神經連結後,實驗猴的手部肌肉恢復到可按照意識活動。
繞過受損脊髓 恢復下肢活動
新的研究成果,則是針對胸部附近的脊髓損傷造成下肢癱瘓的患者。下肢癱瘓的患者手臂上貼著可連結人工迴路的貼片,手臂動作時肌肉發出的訊號透過迴路傳送至電腦,電腦再將這些訊號轉換為磁氣,對腰椎進行刺激。
研究人員以一名健康男子進行實驗,該名男子在平躺且放鬆雙腳的狀態下,像走路一樣揮動手臂,結果肌肉動作的訊號傳遞到腰椎運動神經,男子的雙腳便自己動起來。
這種新的人工神經連結方法,無需植入電極迴路,也不必讀取大腦指令,只要根據手臂肌肉活動,即可刺激下肢行動;搭配站立輔助器,患者即能緩慢步行。西村表示,這項技術仍需檢證其安全性及姿勢持久性,但已讓行動不便的脊髓損傷者看見一線曙光。
分類:科學發展
報導者:
媒體:自由時報
日期:2014-10-20T22:10:58Z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