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3日,四百多件英國政府檔案資料(Government Archives)解密,移交國家檔案館(National Archives)收藏公開,來源有英國軍情五處(MI5)、大英國協辦公室(Commonwealth Office),以及內閣辦公室(Cabinet Office)。時間範圍橫跨兩次大戰之間,內容則集中在冷戰期間的調查報告。其中最受矚目的是「劍橋間諜圈」(Cambridge Spy Ring)詳細的內部調查資料與相關醜聞,例如著名的雙面諜伯吉斯(Guy Burgess)與麥克林(Donald Maclean)被政府偵破的過程。


 


出乎意外的是,知名的作家與影評人貝爾弗雷基(Cedric Belfrage),原來真的也是劍橋間諜圈中的雙面諜。解密的檔案顯示,MI5充分掌握他當雙面諜的證據,卻沒能成功地捉拿他,讓他逃脫了。貝爾弗雷基活躍於1920年代的好萊塢,1941年起為英國安全協調處(British Security Co-ordination)工作,駐地在紐約,與美國FBI合作,可以接觸到極機密資料,但他卻在二戰期間將機密資料交給蘇聯。


 


1955年,貝爾弗雷基被美國驅逐出境,回到英國。由於部分媒體與議員讚揚他敢於挺身面對橫掃美國的反共熱(McCarthyism,麥卡錫主義),他也辯稱確實將秘密檔案交給蘇聯,但都是在長官的指示下行事,以贏取對方信任,換得重要情報。因此他雖然在英國受到嚴密監控,但始終逍遙法外,1990年代移居拉丁美洲,並終老他鄉。不過,歷史學家透過英國MI5與蘇聯KGB的檔案交叉比對,認為他確實是蘇維埃很重要的間諜。


 


另外,英國知名的偵探小說家福賽斯(Frederick Forsyth),他的兩本小說《豺狼的日子》(The Day of the Jackal)與《奧德薩檔案》(The Odessa File),敘事刻畫入微,非常暢銷。結果,他竟然是冷戰期間為英國軍情六處(MI6)工作的間諜。1967到1970年間他是BBC駐外記者,被秘密情報局吸收。很多人批評,難怪故事細節如此清晰,原來是來自他的親身經歷。


這些政府機密檔案解密後,造成一時的轟動。但非機密的檔案,也被數位化保存得很好。去年,筆者公婆的年邁的老鄰居,很想知道其父在一戰中獲得的勳章代表什麼意義。公婆特地從北英格蘭南下倫敦,我陪同他們到國家檔案館查資料。該館位於倫敦西南邊,著名的皇家植物園「邱園」(Kew Garden)附近,佔地遼闊,景致怡人。進去後發現許多灰白頭髮的老人也來查資料。原來很多人想知道親屬在一戰與二戰時期的經歷,因為一戰時代的軍人已經全部離世了,所有檔案全部公開;但經歷二戰的許多人還在世,唯有提出申請才能查閱。數位化檔案可以自行上網查詢,原始檔案則必須申請。


 


老鄰居的父親只是個小兵,而且是囡仔兵,離開家鄉,到倫敦虛報已十四歲,才得以入伍。他是志願從軍,後被分發回蘭開斯特家鄉,有詳細的體檢表。戰後三次就醫,一次肺炎,兩次中彈,就診病歷全部列檔。另外,還有兩次受懲戒的紀錄,因探訪親友逾期歸營,一次被罰七天不得外出,再犯後被罰十天沒有薪水,這個處罰顯然比較嚴重,後來沒有再犯。最後因為在法國戰場上被子彈射臂,傷勢嚴重,戰地醫院無法處理,一週後送回英國,於是退役。


在細節保存如此豐富的檔案資料裡,這位一百年前參戰的小兵,不再只是無名小卒,而是活生生地躍然紙上,有血有肉的軍人。檔案鉅細靡遺記錄他在軍中的活動,全部如實地被保存至今--儘管他只是個小兵。


 


最近台灣發生的憲兵搜索案,政府機密檔案在民間交易流傳。台灣社會熱議,大多認為軍方處置不當,但偶有不明就裡之說。有一說是這些檔案的機密有其年限,年限到期就該銷毀,為何沒有銷毀而任其流通?這種觀念實在匪夷所思!政府機密檔案年限到期,應是移交國家檔案局(台灣稱為檔案管理局)原件保存,內容數位化,開放民眾閱覽和應用,怎麼能銷毀?竟然還有收藏者因為持有密件,終日惶惶不安,擔心也被軍事安全總隊「請喝普洱茶」,這是什麼樣的國家與政府啊!

分類:新奇
報導者:李筱雯(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,在萊斯特大學兼任媒體法講師)
媒體:民報
日期:2016-03-13T03:31:10Z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新奇 民報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rnews 的頭像
    urnews

    urnews 你的熱門新聞

    ur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